超市柜台前左挑右拣的顾客,并不一定都是在纠结买哪个牌子,他们很可能是在找过期或者是不符合规定的商品。今年,职业打假人吴雷(化名)仅在南京江宁区,就依靠“火眼金睛”从商家那里索回了数万元的赔偿。 记者调查发现,和前些年单兵作战的民间打假不同,如今这些“散兵游勇”已经开始进入公司化操作的阶段。他们打假商品不仅档次提高了,而且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 打假散户有“组织”了 汤纯盛是南京江宁开发区工商分局的负责人,处理消费投诉是他日常工作主要内容之一。 在投诉人当中,有些人就是依靠投诉索赔而获利的民间打假人。然而今年他突然发现,来超市卖场“打假”的人一拨又一拨,原先个体打假的“老熟人”如今都有了“挂靠组织”。 “什么商品有问题,他们就盯着买什么。”在汤纯盛的印象中,这些民间打假人士几乎每个月都会与他见面。 发现问题大米狂买20袋 最近的一起投诉,发生在开发区里一家超市。一位消费者发现某品牌在售的大米外包装标识不清楚,就一下子买了20多袋,然后向工商部门投诉。“我们调查后,发现投诉人反映的问题属实。”汤纯盛说,这些被投诉的大米,外包装标注都是喷墨打印的,很容易掉色模糊。 然而,见到这位消费者后,汤纯盛发现竟然是“老熟人”。因为,他几个月前刚刚在另一家超市因为买了一堆问题商品,获赔了2000元。 随后,工商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法规,向商家指出了该批大米存在标识标注不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他们要求商家立即改正错误,对问题商品立即下架,同时依照食品安全法由商家向投诉人赔偿3000元。 私下搞不定就向工商举报 根据汤纯盛的统计,在今年前8个月他们分局所处理的申诉举报案件中,有7件是民间打假人士举报的,经调解,他们获得的经济赔偿超过万元。 “通常情况下,他们沟通不成的投诉,就会直接投诉到我们这里。”汤纯盛告诉记者,在很多时候工商部门似乎成为了助推他们索赔成功的“工具”。 汤纯盛说,通常情况下,这些打假人在发现问题之后会先与商家沟通,很多情况下商家都会息事宁人,但是有时候商家也会不认错。于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直接投诉到工商部门寻求援助,面对正常的消费投诉,工商部门都会履行执法程序,调查处理并约谈商家,往往到这个时候,商家会更容易意识到问题,很多问题便会被化解。 分工很明确全国各地跑 在汤纯盛的印象中,这些民间打假者的队伍在日益壮大,他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显著变化。
汤纯盛说,一是购买问题商品的金额在提高,以前他们这里所受理的个人打假举报,一般标的物的价值就在百元左右。今年以来打假者所购买的问题商品价值都没有低于千元的,这也提高了他们日后的索赔金额。二是专业分工明确。根据对今年所受理的个人打假投诉人的资料分析来看,投诉人分工清晰,有专买问题食品,有专买问题保健品,这些人在各自领域对相关法规了解非常透彻。 汤纯盛告诉记者,有很多原先的个人打假者如今已经摇身变成了“组织”的员工,这些所谓的打假组织分工明确,而且打假范围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且每个人都有专攻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