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铁肩担道义的记者来说,很多时候打假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像简光洲那样一曝成名,也不是都像王海那样让“打假”成为自己的标签。正值315,让下来我们看看记者常用的打假方法。 方式一:看风向 负责打假的政府部门不外乎工商、消协,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打假小组。所以,领导指哪儿,记者就可以打哪儿。 “郑州晚报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去年该局委托法定质检机构,对流通领域销售的商品和食品共抽取了1816个批次样品进行抽检,经检验,1370个批次的样品所检项目合格,整体合格率为75.4%。”这就给了记者一个明确的信号,哪些假可以打,而且可以狠狠地打。 方式二:一起打 此外,记者有时候会随同有关部门一起暗访。前几天,羊城晚报曝光“汽修店可以超量加机油”,稿子中写道,“羊城晚报记者在省委消委会的全程监督下,对广州、佛山的8家4S点和汽车维修店的机油质量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暗访调查”。 方式三:暗访 “近日,消费者频频曝出在速冻食品中吃出石头、指甲等‘异物’事件,这些异物从何而来?速冻食品生产制作流程是否安全?近日,新华食品暗访了位于河南郑州天河路上的三全食品加工厂,为消费者解密速冻食品生产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类似的记者暗访,《焦点访谈》已经把暗访演绎得生动到极致了。除了暗访之外,通常情况下记者会亮明自己的身份,只不过商家懒得搭理罢了。 方式四:听故事 “王先生的孩子准备上学了,他看中了香蜜湖的学位房,附近的荔园小学是名校。在网上找到两套心仪的房源,王先生打电话给中介,得知可以立即看房,到了之后却被告知。。。” 这类的稿件也比较常见,由消费者讲述自己的买假用假经历,记者最后稍加采访加以佐证就可以写成一篇打假稿。 实际上,每个报社都没有专门负责打假的部门和记者,碰到了就上,只不过有的记者打假打多了就成了打假记者,结果也因为打假,记者也火了。但这其中一直存在争议和问题,有真的记者也有假的记者。 尤其是在315前后,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冒充记者去打假,敲诈勒索。去年太原市迎泽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接到自称某中央驻站媒体 “记者”孙某的电话,称接到群众举报,与几名中央级媒体专程采访该企业私挖滥采一事,并表示已拍摄了相关视频。 见面之后,孙某拿出一份以《假招商真挖煤》为题的“新闻稿”,开口便说:“我帮你们传个话儿,他们两家就可以不发稿。”企业负责人立即明白了,孙某要的其实是 “封口费”,便试探性地问价,结果对方开口就要了20万元。 不仅有假记者打假,还有真假记者联合起来敲诈的。2013年8月27日,忻州市某中学校长到忻州市公安局报案称:“聚焦中国法制网”记者的短信,手中掌握有学校违规收取赞助费百万元的稿件和视频,以要在网上曝光为要挟索要钱财,后经讨价还价达成给7万元便不发稿的协议。接报后,民警在校园内将取钱后离开的郭某某和同伙王某某抓获。经查,郭某某是供职当地某报社的真记者,而王某某则是假记者。 记者如何打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记者为何打假,为的是让一直坑人的假货得以曝光,保障消费者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