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其中规定,对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要求赔偿,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不能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许多人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将对打击电商售假,维护消费者网购权益,净化网购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事实上,关于电商平台对假货担责这一点,已于去年3月15日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有明确。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让电商平台承担这种“先行赔付”的责任,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购售假,但想借此达到根除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电商平台没有权利要求入驻网店先行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也没有能力通过验货、审核资质等方式对具体经营者进行现实审核,如果对网络消费纠纷采取一刀切,可能加重电商平台的经营成本,扼杀互联网经营创新;更重要的是,电商平台并非假货的生产者,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假货的受害者。电商都跑不了,倒是好打,可板子只打在它们身上,不公平之外,恐怕还会放走真正的害人者。
现在一说起网购售假,许多人都会盯着阿里巴巴说事,而淘宝也仿佛成了“淘假”,成了假货集散地。其实阿里巴巴对假货也恨之入骨,马云曾多次公开表示“假货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最大的挑战”,每年都会花巨大代价打假。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配合品牌权利人年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近6亿元。而过去两年阿里巴巴在打假方面的投入更是超过10亿元。今年年初,阿里巴巴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在全社会招募优秀的人才,专职配合与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普通消费者在线下的合作和联动,以图利用大数据打假的契机,联动全社会的力量,更为彻底有效地解决全社会困扰多年的假货难题。
尽管这么费劲折腾,但实际收效却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正如马云所言,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但并非电商本身造成的。而我们都清楚,其实真正的假货源头在线下。如果不盯住线下打假,就算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亚马逊、eBay这样的美国电商,也一样拿假货没办法。近几年,这两家电商也不断饱受售假质疑,甚至被消费者告上法庭。不过,由于线下打假较为给力,这两家电商受假货困扰程度相比阿里巴巴要轻得多。这当然要归功于美国法律法规比较完善打假力度大了。美国刑法规定,禁止任何人参与假货交易,违者最高可判处20年以上监禁,同时处以超过500万美元的罚款。在劳动力本就稀缺和昂贵的美国,再配合如此毫不含糊的法律规定,很少有人敢为造假货冒如此大的风险。
但在我国,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相对要低很多。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造假售假在某些地方已经形成规模产业,成为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对此睁一眼闭一眼,甚至不仅不打假,反而会为其提供保护伞。福建莆田的假鞋、广州白云区的假冒皮具和化妆品,全国闻名,打了多少年都打不绝,这与地方保护主义不无关系。
所以,要想让网购成为一片清净地,真正释放出拉动消费的正能量,必须先要在线下打假上下功夫。当然,电商平台承担起治假责任,并为此付出成本和代价,也是必须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
手机扫码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