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食品安全仍是出现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食品流通领域的整治,餐桌安全状况趋于好转。然而,记者近日在豫北一些农村地区发现,各种“山寨食品”依然有不小的市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仍须猛药重拳。
“山寨食品”依然处处可见
记者在河南新乡地区农村采访发现,这里依然有傍名牌的“李鬼”出现。在一乡镇批发超市内的糖果专柜里,有模仿大白兔的“小百兔”,有模仿旺仔的“王仔”等等。老板直言不讳,“都不是正宗货,但是很好卖。”店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把成箱的饮料、奶糖等抬上电动车,“这都是在村里开小卖铺的,都来我这儿进货。”
在一家位于村庄里的小店铺中,布满污痕的货架上摆放着五花八门的小食品。一种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合格证的“母亲鱼”盒装糕点被放在显著位置,店主介绍,这是自家亲戚做的,过节走亲戚买的人很多。记者指着包装上的破损询问是否过期,店主拍胸脯保证,“咋会过期,都是刚做的,好着呢。”
在当地城郊的一所小学,下课铃一响,放学的孩子们便围在学校门口的食品小摊旁。几个孩子拿着名叫“冰糖奶片”的袋装冰片吃得正欢。记者花5毛钱买了一包冰片发现,包装上没有厂家地址,也没有保质日期,尝起来香精味道很浓。在车里放了没多久就融化成一包颜色明亮的黄水。
低价销路好 监管何处寻
采访中很多销售者表示,在农村市场,价格便宜的“低档货”比正规大牌销路更好,原因就是便宜。
记者在一辆在学校门口卖零食的小推车上看到,与“醒目”酷似的一种饮料只卖1元钱一瓶。摊主告诉记者,这样的价格依然有得赚,“每瓶进价7毛5,小孩们都愿意买。”当记者询问为何不卖好一点的牌子时,摊主说,“这边学校靠近城郊,小孩家里都没啥钱,你进高档货卖不动,他们买不起。”
此外,群众的消费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在一家稍大的食品批发超市里,老板告诉记者,除了村镇小商铺来这里批发外,村民购买用于婚丧嫁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徐福记、大白兔都是好东西,我们这里也都有,但是要的人少。”老板说,正规的奶糖要十几块钱一斤,而这些奶糖才几块钱一斤,“老百姓买东西就图个便宜。”
同时,监管的空白地带也给不法商贩肆意牟利的空间。在放学时间,校门口小摊林立,无人监管,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接孩子的李女士发愁说,虽说自己的孩子平时不乱买东西,但那么多孩子都在吃着花花绿绿的零食,她也管不住孩子到底吃过什么。“两、三毛钱的能有什么好东西?希望有人能管管这些垃圾食品。”
农村市场监管更需猛药重拳
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延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家保,该县去年曾被媒体曝光对食品生产黑作坊打击不力。杨家保表示,经过一年来的整治,当地查抄了一批无证经营的食品加工企业,但在整治过程中,也凸显了监管中的种种难处。
杨家保说,三无产品、山寨商品、傍名牌食品,这些东西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除了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外,市场流通也存在着监管盲区。
“现在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一般百姓很难从外观上区分好坏。”杨家保说,“农村这个市场很大,我们监管队伍人员又很少,也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虽说通过专项整治,通过不间断的检查监管收到一些效果,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我们检查过的,可能他明天又进来了,你再去检查没收了,走了之后他们可能又会销售一些。”
杨家保认为,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震慑不法商贩。“通过严厉打击,震慑犯罪,让不法分子不敢生产,不敢销售不安全食品。同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维权意识,让山寨食品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
手机扫码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