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商品,最让消费者痛恨。可是,如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成千上万的商品中揪出假货?苏州市工商局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除了利用日常抽查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外,还开拓了多种信息来源,通过12315申投诉、媒体报道等方式关注热点信息,分析梳理,摸底调查,做到有的放矢。
食品安全,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日常抽查显得尤为重要。今年,苏州工商局食品处在日常抽查中发现,有商家出售的“尖庄”牌白酒存在度数不符的情况,标注52度的白酒,实际度数却只有20多度。食品处将相关检验报告送达厂家,没想到引出了一桩“造假案”。原来,经过厂家鉴定,这批不合格的“尖庄”白酒属于假冒产品。得到消息后,工商部门顺藤摸瓜,对出售假酒的经营户进行了处罚。 “针对食品的日常抽查,有很强的时令性,可以说我们就围着市场转。”食品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到特定的时节,时令产品销售量最大,也最容易出问题,因此有些商品几乎逢节必检。今年端午节前,抽检全市范围内各类散装粽子,所抽50个批次全部合格;中秋节前安排抽检50批次月饼,有4个批次不合格;8月份,又再次对桶装水市场进行全覆盖抽检,共抽检34个批次,涉及31个品牌,发现17个批次不合格,体现出监督抽检的成效。 “组合拳”中,关注热点是工商部门打假的重要信息来源。2013年上半年,苏州工商局消保处根据媒体报道,在分析近年来旅游市场丝织品投诉情况时,发现关于苏州某工艺品公司的投诉较多。调查发现,该企业外墙上的标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该处为苏州某知名丝绸科学研究所所在地,其实它是一个与导游团队挂钩的旅游市场丝织品集中销售点。最终,工商部门对涉及其中的两家公司分别以商品质量不合格、虚假宣传、出租企业名称等的违法行为立案进行了调查。 苏州工商局消保处处长吴兵告诉记者,为掌握更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信息,相关职能部门想尽办法拓展信息来源。在手机监测中,通过和行业协会、行业领头企业、检测机构密切沟通以掌握相关行业特点、行业潜规则;通过12315申投诉、举报数据分析以掌握商品质量投诉热点;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和各地工商部门开展商品质量监测情况的信息反馈以掌握重点商品质量信息,提高监测针对性。通过相关案件的查办,着力摸清上下游关系,严查进销流向、承运单位、仓储地点等,挖掘案中案,查办连环案,实现监测工作的“双向追溯”。 据了解,近两年来,苏州工商系统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652件,案值5.9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