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年底购物的习惯,商家此时也会推出力度不小的促销活动。此时,“职业打假人”也趟上了年底购物潮,他们是督促商家还是自我牟利,“职业打假人”在市民的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支持:是督促,市场需要“试金石” 刘女士看到在某商场正在促销羊绒制品,价格挺实惠,便赶过去看看。在选购商品的时候,营业员说起了一件“稀罕事”。上星期,有人一口气买走40件羊绒衫,他们高高兴兴地做了这单生意。谁知昨天,买家拿着检验报告来说理,检验结果含量只有95%,这时老板才意识到遇到职业打假人了。协商之下,退还了货款,还双倍赔偿。 刘女士一听这“权威报告”,反倒放心了,一口气买了不少,“一百多元一件的羊绒衫,含量到95%已经很高了,外面这价格哪买得到这么高含量的,他这一打假,我反而安心买了。”对于职业打假人,刘女士还是表示支持的,她觉得商品那么多种类,没有消费者行行都懂,鱼目混珠的事肯定有。就是需要职业打假人去震慑无良商家,他们就好比是广大消费者的“试金石”。 像刘女士这样对职业打假持支持态度的还不少,理由大体就是“无良商家罪有应得”和“让更多消费者买得明白”,同时,也是敲山震虎,“要是我们这里职业打假人很多,哪个卖假货的还敢来。”刘女士补充道。 反对:是牟利,会扰乱市场秩序 但与刘女士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王先生本身就在执法岗位,他对职业打假的方式就不是很赞同。“发现卖假货的商家,可以向执法部门举报,动用执法部门的力量取缔它。”在王先生看来,职业打假人更多的是为了牟利,“因为很多商家跟职业打假人之间都是私下调解的,事情结束后,商家赔了本,打假人拿了钱,生意还是照常做。很多时候并没有有效地提醒其他消费者。那打假的意义何在?” 王先生对商品送检的流程也略知一二,“检验的流程不简单,即使职业打假人的动机是好的,但也浪费了大量的公共司法与行政资源。‘知假买假’我觉得就变成一门生意了,与维权的初衷背道而驰。” 自辩:从受害者到职业打假人不容易 记者联系上了一位不愿露面的职业打假人小金。小金“打龄”2年,走上职业打假人这条路,也是从受害者开始的。“以前也买到过假货,小东西也就认了。那时女友生日,攒着钱给买了个所谓‘大牌’包,结果买到假货,为此还闹了不愉快。”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还有职业打假这一行。之后,小金就开始了打假路,他并不否认打假有利益的成分在,但他觉得至少算是利人利己的事,“毕竟自己也是从受害者开始的,而且每次送检都要花精力,检验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金告诉记者,职业打假人保不定什么时候要上法庭,自从成了职业打假人,他还自学法律知识,这样可以省下一笔律师费。“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终究是卖假货的理亏,自知也讨不到便宜。” 职能部门:“知假买假”不是维权最好方式 记者咨询了法律人士,只要购物行为发生了,就应认定为消费者,如果有证据证明商家售假,是可以依据法律进行惩罚性赔偿的。 但职业打假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假冒伪劣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遏制作用,也有助于净化市场。但另一方面,职业打假可能会产生一些道德风险或市场秩序问题。在很多时候,“知假买假”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年底的购物潮已开始,职业打假也趟上了这股热潮,相比职业打假人的积极,拒绝虚假销售更应该是每个老百姓的事。在此,区市场监管的工作人员为市民支了几招: 1.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买到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到专门的检测机构去检测。 2.如果经营者承诺假一赔几,消费者买了商品合同就成立了,遇纠纷可向法院起诉。 3.如果涉及到交易纠纷,可以求助区市场监管局,可以进行调解。 4.如果经营者销售不合格产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可以向职能部门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