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职业打假人王海自1995年成“打假第一人”后,直到今天仍在维权打假第一线,拥有四个职业打假公司。公司主营三种业务,帮消费者维权打假;知假买假;受雇于企业,替企业打假。第三种是生意重头,占整个业务的三分之一多。去年一共打掉一千一百多宗假冒伪劣商品案件,“买了202万元假货,赚了400多万元。”王海称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并给公司定了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
这些年,职业打假已成为一个行业,比如前不久有报道称,从各地法院公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各地法院受理的涉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至少有90%是职业打假人要求消费赔偿的案件。而关于形形色色的职业打假人的新闻,我们听闻得多了。此番,上述新闻报道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海和职业打假人。看到他的打假事迹和打假经济收获,我最想说:职业打假可以有,让广大消费者充分受益的职业打假,才是最为可贵的。 对于王海的职业打假、年赚400万元的行为,不少网友认为,王海自我标榜的“一个清道夫,以赚钱为手段,以打假为目的”应该反过来写,那就是“以打假为手段,以赚钱为目的”。他们质疑“王海明知是假货还买,算不算欺诈呢”,他们甚至认为“知假买假,说白了就是想个法子敲诈商家”。 在我看来,对于职业打假不该有“精神洁癖”。有一群职业打假人通过常年的打假维权,让不法厂商时常感到“肉疼”,总还是有用的。如果像王海那样的打假维权者多了,商家制假售假的成本和风险就会显著提高,假货会慢慢变少。哪怕职业打假人是以知假买假为基本生存手段,但其终极目的还是打击假货,遏制制假售假行为,净化与监督消费市场,还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谁说正义的行为必须无私奉献?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王海年赚400万元的职业打假背后,有多少宗消费维权案件被详细公诸于众?有多少家企业的假冒伪劣商品信息被披露给消费者,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及时规避购买、使用那些假冒伪劣商品?在报道中,王海说,去年他们30多人的团队一共打掉一千一百多宗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照此计算,平均每人每月要打掉3宗案件,可是媒体却鲜有报道,上述报道的记者随机询问了14名80、90后,只有两人知道王海。如此静悄悄打假,恐怕不是真英雄。 职业打假年赚400万元可以有,但职业打假不能静悄悄。正如网友们所说,王海年赚400万元,可见打假维权成功案件不少,但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商家不愿满足打假人的要求时,打假人才用所谓的“法律武器”把商家捅出来?那些被成功打假的企业曝光、取缔了吗?如果没有,如此打假就是王海和制假售假企业的变相交易。被打假的企业成本高涨,自然又要由其他消费者买单,不是提高价格,就是产品水分更大更假,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