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购买假货、问题商品,直接向商场索赔或打官司索赔为生;他们频频出入法庭,综合法律素养虽比不上职业律师,却将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少数几部法律研究得滚瓜烂熟;他们大多数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最高年收入达上百万元……他们就是职业打假人。 事实上,职业打假人的增多以及暴富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假冒伪劣商品的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说,假冒伪劣商品多了,自然会催生更多的职业打假人,而且盈利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如此,可以看出在打假力度越来越大的当下,假冒伪劣商品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这就表明,大量的商品缺乏自净能力,与销售合法正规商品相比,制假售假的利润空间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打假趋于职业化,佐证了当前的消费市场维权掣肘依然存在,大众式的维权常态尚未形成。维权成本过高,维权救济途径的不畅,法律专业知识的匮乏等等,都弱化了普通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于是,有消费者在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并不是自己去捍卫权利,而是聘请职业打假人为自己维权。 立足于净化消费市场的目的,还是应该反思当前的维权痛点,努力减少假冒伪劣商品,提高大众维权意识和水平。从这个方面而言,市场监管的发力、法律规定的完善和补强、维权门槛的降低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考量和思索。唯有如此,才能让打假由职业化变为大众化,进而形成全民打假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