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江商报记者接到报料电话,称发现两家无证生产桶装水企业。造假者将自来水直接灌至印有“乐百氏”商标的水桶内,冒充桶装水。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假冒桶装水一桶成本不足1元,最高却可以卖到30元。
地下水厂,直接将自来水灌进水桶,当品牌桶装水出售,万一消费者饮用后出现问题,将对消费者本身、桶装水品牌和整个行业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狸猫换太子”的伎俩再明显不过了,原本可以规避的事情,层层闯关的后果却让消费者买单,苦不堪言。 自来水摇身一变,“焕然一新”,消费者确实很难分得清楚。然而,廉价水换档升级,“如假包换”,难道前来拖水的人真的不清楚? 笔者只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很明显,前来拖水的人络绎不绝的背后正是金钱的诱惑。直接对接消费者的水站成贩假重灾区,又是谁给了可钻的“空子”呢? 专业造假长达6年,“瞒天过海”,相关部门却不清楚。无任何证照,营业执照还过期,设备失修,我们在痛恨无良厂家的同时,更该反思的是监管的漏洞。 水是生命之源。要什么牌子的水,都可以做出来,这样的报道,不啻为一种讽刺。众所周知,桶装水从罐装到流通会有工商、卫生防疫、质量监督等部门共同的监管,然而,看似牢靠的监管却让大众喝出了“不安全”和“不安”。 事实证明,随便找一条都能定罪,然而,厂家却分不清严重性。某种程度也说明的法律的执法不严。因此,还当做好过程中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不法行为的发生;从严结果上的追责,倒逼法治氛围的形成。只有层层把关,才能使商品流通安全。 与此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监管方可“疏而不漏”。当看到“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厂家生意红火”的报道时,笔者不由得疑惑了,既然这样,为何没有人举报或是出面阻止?作为主体和受体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希望厂家分得清事情的利害,相关部分弄得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此,社会大众才能分得清真假。
|